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刘好仃把保温杯从窗台拿下来时,杯底那张纸被阳光晒得微微卷边。他没急着进会议室,而是先绕到技术部工位,把平板往小王桌上一放:“昨天说的那三件事,今天全给我腾出时间。”
小王正盯着电脑屏幕发愣,听见动静抬头,发现刘好仃已经走了两步,只留下一句:“九点,一个都不能少。”
会议室的灯亮得有点晃眼。白板上“智能升级”四个大字还在,底下那行“目标:让每一片玻璃,都长出脑子”也原封未动。不同的是,角落多了三张便利贴——技术、成本、人才,每个词前面都被画了个红圈,像是被谁默默盯上了。
人陆陆续续到齐。刘好仃没开场,先从包里抽出一本厚书,啪地一声放在会议桌中央。封面是深蓝色的,烫金标题写着《工业4.0下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》。
“这本,”他指了指,“三年前我就买过,翻了五页就放下了。看不懂。”
有人笑了。小王也笑,但笑得有点心虚——他自己那本电子书APP里,收藏了十几本类似的书,打开次数加起来不超过三次。
“现在不一样了。”刘好仃翻开书,纸张哗啦作响,“咱们得看懂。不是为了考试,是为了别让别人甩得太远。”
他把任务分下去:技术部负责搜集近五年国内外玻璃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的案例;采购和财务一起梳理设备更新的成本模型;人事则要摸清目前行业里相关技术人才的流动情况。
“资料越多越好,”他说,“看不懂的也先存着。咱们现在像进了一间黑屋子,灯没开,但总得先把开关摸到。”
散会后,小王抱着那本书回工位,刚坐下就听见隔壁工友嘀咕:“咱们这代人,连扫码点餐都学得磕磕巴巴,现在要搞AI?”
他没接话,低头打开电脑,搜了第一个关键词:“智能玻璃生产线”。
三天后,会议室又聚齐了。这次桌上堆满了打印资料,还有几台笔记本连着投影。技术部的小李率先发言,放了一段视频:德国某工厂里,机械臂自动抓取玻璃原片,通过AI视觉检测瑕疵,再由无人车运送到下一工序。全程没人说话,只有数据流在屏幕上跳动。
“他们这套系统,响应延迟低于0.1秒。”小李说,“咱们上次被马来西亚客户吐槽的0.8秒,在人家那儿,连个喷嚏都算不上。”
屋里安静了几秒。有人翻资料的声音显得特别响。
接着是案例分享。有人提到日本某企业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整个生产流程,提前预测故障;还有人说国内某厂引进国外控制系统,结果因语言和协议不兼容,调试半年才勉强运行。
“最麻烦的不是买设备,”小李总结,“是‘打通’。就像你买了辆进口车,结果发现加油站全是另一种油。”
大家开始争论:有的说应该先局部试点,改一条线试试水;有的认为必须一步到位,否则改来改去反而浪费钱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