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“关键是,”财务老陈推了推眼镜,“咱们有没有这个‘油钱’?”
没人接话。预算表摆在桌上,光是中央控制系统的授权费,就够发全厂半年奖金。
刘好仃一直没说话。他听着,记着,偶尔在本子上画个箭头或圈个词。等大家吵得差不多了,他才开口:“吵得好。说明咱们真在想这事,不是应付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拿起红笔,在“技术”下面写了个词:“生态”。
“咱们以为买套系统就能升级,其实不是。”他说,“就像你想学会游泳,不能光买泳衣。得学换气、蹬腿、划水,还得适应水温。”
他指着德国工厂的视频截图:“他们不是突然变聪明的。十年前就开始铺传感器,五年前建数据中心,两年前才上AI。咱们现在想跳过前面几步,直接游到对岸?”
会议室又静了。
“那怎么办?”有人问。
“先学。”刘好仃说,“像小学生一样,一个字一个字认。”
他提议请专家来做一次线上分享。不是讲大道理,而是帮他们理清这些资料里的“人话”和“黑话”。
两天后,视频会议开启。专家姓周,是某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副所长。他没讲PPT,直接打开一张架构图:“你们关心的,无非三件事:能不能用、好不好用、划不划算。”
他一条条拆解:从数据采集到边缘计算,从协议转换到云端协同,甚至连“为什么德国工厂能实现0.1秒响应”都讲了——因为他们用的是专用工业网络,不是普通WiFi。
“你们现在的系统,”周教授说,“相当于用手机热点打电竞。不是手机不行,是网不行。”
小王听得直点头。他忽然想起厂里那台老压模机,连USB接口都没有,数据全靠人工抄表。
“那有没有‘便宜又好用’的方案?”有人问。
周教授笑了:“有,但还在试验阶段。比如用轻量级AI模型做本地决策,不依赖云端;或者用开源框架自己搭系统,省授权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