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他打开通讯录,拨了三个号码:小阮、阿强、小陈,请他们来休息角,不带本子,不带任务,就带一杯茶。
十分钟后,四人围坐在桌边。王姐的茶杯还在原位,杯了一圈,形状弯弯的,像座小桥。没人擦,也没人绕。
刘好仃没开场白,只问:“如果让外国工人学咱们的绑腿走曲线,最难的是什么?”
阿强第一个开口:“语言。咱们靠口令,人家听不懂。”
小陈摇头:“不光是语言。潮汕人烧火慢炖,四川人爆炒猛火,节奏天生不一样。换到外国人,可能更悬。”
小阮盯着墙上那条曲线,忽然说:“最难的,是信任。你往前迈,得相信旁边那人不会突然松绳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就像退火,升温太快会裂,太慢又耗能。两个人走路,绳子太紧迈不开,太松又走不齐。这个松紧度,就是‘协作阈值’。”
“阈值?”小阮挑眉。
“就是能让人既不憋屈也不散架的那个点。”刘好仃拿笔在纸上画了条波浪线,“咱们厂里,是靠磨出来的。可要是搬出去,能不能提前画条线,让人少摔点?”
阿强皱眉:“听着像写程序。”
“本来就是。”小阮笑了,“咱们走的每一步,其实都在调参数。节奏、力度、反应时间——全是数据。”
刘好仃把这句话记下来,又补了一句:“文化缓冲带。”
“啥?”小陈瞪眼。
“就像退火曲线里的保温段。”小阮解释,“不是急着降温,是让内部应力慢慢释放。人也一样,刚搭伙,得给个适应期。”
刘好仃在文档里敲下:“非语言共识建立期,建议时长:三到五次共步训练。”
小陈忽然一拍桌子:“咱们这绳子,其实是根‘翻译带’!”
三人都愣住。
“你想啊。”他越说越起劲,“两个人语言不通,但绳子一绑,左边紧一下是提醒,右边松一下是让步。拉力就是语言,节奏就是对话。”
刘好仃盯着他,半晌笑了:“这词好。‘翻译带’——比什么品牌口号都实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