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小陈的笔尖刚从笔记本上抬起,刘好仃已经把饼干盒推回抽屉,顺手拉开办公桌最下面的格子,翻出一本边角卷起的培训手册。封面印着“客户服务基础”,纸张泛黄,像是十年前厂里搞ISO认证时发的,后来没人翻过。
“产品质量这根线稳了,”他拍了下手掌,像是拍掉一层看不见的灰,“该拧另一根线了。”
小陈抬头:“您说服务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把手册往桌上一放,“玻璃再亮,人冷着脸,客户也觉得蒙了层雾。”
他起身走到白板前,用蓝笔写下“服务态度优化实施”七个字,末尾的“施”字还带了个小勾,像提醒自己别忘了收尾。
会议十分钟就开完。人不多,质检、采购、客服组长,加上技术组派来旁听的小李。刘好仃没讲大道理,只问了一句:“你们有没有接过电话,对方还没说话,先叹一口气?”
几个人互相看了看,客服组长点头:“上周还有个客户,一接通就说‘算了,你们也解决不了’。”
“问题不在产品。”刘好仃说,“在声音的温度。”
有人小声嘀咕:“咱们又不是开餐厅的,还得练微笑?”
刘好仃听见了,没生气,反而笑了:“你要是去修空调,师傅进门就皱眉,工具往地上一摔,你心里啥滋味?”
会议室安静了两秒,小李憋不住笑出声,气氛松了下来。
“培训不是演戏。”刘好仃收了笑,“是让客户觉得,他不是在跟一串工号打交道。”
当天下午,培训计划就定了下来。每周二、四下午,车间轮休的员工分批参加,每场一个半小时,内容从接听电话的语气,到面对投诉的回应方式,再到如何主动询问客户需求。
刘好仃特意加了一条:“所有案例,必须用咱们厂真实发生过的。”
培训第一天,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人。有老员工,也有刚来半年的新人。讲师是厂里请的第三方,四十来岁,说话不快,但句句踩在点上。
讲到一半,放了个录音——去年冬天,一位北方客户投诉包装破损,接电话的员工全程“嗯”“哦”“知道了”,语气像在记菜谱。
“你觉得他认真听了吗?”讲师问。
底下有人摇头。
“客户说‘箱子角裂了’,他回‘哦’;说‘里面玻璃有划痕’,他回‘知道了’;最后说‘这已经是第三次了’,他回‘我帮你反馈’。”
讲师停顿了一下:“你们猜客户最后说了啥?”
没人答。
“他说,‘算了,我不说了,反正说了也没用。’”
教室里静了几秒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