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小李的手稳稳地贴上标签,那行“欢迎讨论”安静地躺在参数说明下方,像一颗埋进土里的种子。刘好仃站在传送带旁,看着玻璃片滑走,光在表面轻轻一跳,便隐入下一工序的阴影里。
他转身回办公室时,口袋里的纸角微微翘起,是那张被油渍蹭过的A4纸。他没拿出来,只是拍了拍口袋,像是确认它还在。
半小时后,培训室的门被推开,小王抱着笔记本先进来,老周跟在后面,手里拎着两瓶冰镇酸梅汤,老陈最后一个到,保温杯盖拧得紧紧的。
“人齐了。”刘好仃从工装裤兜里掏出那张标签纸,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,像放下一块试金石。
“昨天这张纸,让一个德国客户回了三页技术讨论。”他声音不高,但每个人都听清了,“不是我们改了话术,是对方听见了信号。”
老周拧开瓶盖,咕咚喝了一口:“可信号不是每次都能发对。上回越南那边,咱们说‘尽快’,他们理解成‘等通知’,结果耽误了验货。”
“问题不在词,”刘好仃打开电脑,投影出“文化差异冲突分析库”的界面,“在发信号的人,有没有想着接收的人长什么样。”
屏幕上,三类差异模型清晰排列:表达方式、决策习惯、协作预期。
“咱们不搞条文压人。”他敲了敲键盘,“搞的是桥。规则是桥面,沟通是桥墩。双轨走,才不晃。”
老陈皱眉:“桥是好,可人家不走你修的路呢?”
“那就一起修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“双轨框架”,笔尖顿了顿,又添上一句小字:“语言非障碍,预期才是。”
小王低头记笔记,忽然抬头:“那规则写出来,是不是也得让人家看得明白?不只是中文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所以规则不写死,先试行。三个月后,看客户回不回得快,看咱们急不急得跳脚。”
老周把酸梅汤递给小王:“可我担心的是,规矩太多,手脚就僵了。以前厂里接单,哪有这么多讲究?一个电话,改就改了。”
“以前改得快,是因为大家都在一个节奏里。”刘好仃调出波兰组的邮件记录,“现在不一样了。他们开会要纪要编号,咱们催得像敲鼓,人家听着像打雷。”
“那也不能干等着。”老陈放下杯子,“等48小时,订单都飞了。”
“不是等,是调频。”刘好仃翻开日志本,指着“待验证假设”文件夹,“咱们先学会听,再学会说。规则不是命令,是提醒——提醒自己别抢拍,也提醒对方我们没忘事。”
屋里安静下来。
小王忽然举手:“能不能把节奏标出来?比如,沙特客户默认响应周期是48小时,系统自动提醒我们别提前催?”
刘好仃笑了:“这想法好。规则搭桥,技术铺路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