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报警记录被标为“误报”的那一刻,系统日志里连个影子都没留下。刘好仃盯着屏幕,手指在桌角轻轻敲了三下,像是在给某个看不见的节拍器打拍子。他没说话,但整个数据组办公室的空气突然安静下来,连小林刚拧开的矿泉水瓶盖都忘了旋紧。
“咱们以为机器记得,”他终于开口,“其实它早学会装傻了。”
这句话像一块砖,砸进了池塘。第二天一早,档案库里多了一条新记录:“报警系统记忆缺失——潜在风险点”,状态是“紧急核查”。小林带着人翻了整整三天的历史操作日志,把所有点过“误报”的操作一条条挖出来,按时间、产线、操作工编号重新排列。结果出来时,他自己先愣住了——过去两年,标记为“误报”的操作集中在四个班组,而这些班组的冷修频率,比平均高出22%。
“不是机器坏了,”小林冲进刘好仃的办公室,“是人不想理。”
刘好仃点点头,把这份数据调出来,旁边并排打开南粤厂传来的共性上报表。两边一对,几乎重合:模具更换频次上升、夜班能耗波动加剧、报警误判集中出现。他把三组数据拖进同一个视图,光标停在中间空白处,像是在等一个名字。
“该起个名了。”他说。
当天下午,火种箱系统弹出一条通知:“趋势研究初步分析会”定于次日上午九点,全体成员参加。会议室的白板被擦得发亮,老周进门时还嘀咕了一句:“又不是要写高考作文,搞这么正式。”
会议开始前五分钟,阿珍抱着一叠打印件进来,是老师傅听证会的整理稿。张工那段录音被转成文字,其中一句被她用荧光笔标了出来:“那会儿灯闪三下,谁都知道要出事,可没人敢停炉——上面说产量不能断。”
“这句话,”刘好仃指着投影,“不是在说机器,是在说人。”
他把“报警系统记忆缺失”作为开场案例,不讲技术漏洞,只问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操作工宁愿点‘误报’也不上报?”
小林第一个反应:“怕担责呗,报了就得写说明,耽误工时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接话,“可这背后是什么?是我们这套系统,没给人留出‘怀疑’的空间。灯闪了,系统只给两个选项:正常,或故障。可现实是,有时候它就是‘快出事了,但还没出’。”
他顿了顿,写下三个字:看变化。
“我们以前是找错,现在得学会看变。”他说,“趋势不是突然跳出来的,是慢慢长出来的。就像发烧,体温计数字跳上去之前,人早就开始打寒战了。”
他提出“三看原则”:一看异常频次是否上升,二看操作行为有没有迁移,三看是不是多家厂同时出现类似情况。这不是新东西,但第一次被当成统一的分析框架摆上台面。
“比如,”他调出模具更换数据,“南粤说换得勤,我们查自己,也是。这不是巧合。再看操作记录,最近半年,有四个班组开始手动调整冷却参数,以前都是系统自动走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他们觉得系统‘不够灵’,开始自己补位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