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样件箱的锁扣咔嗒一声合上,刘好仃的手还没收回来,王浩已经把平板递到了他眼前。屏幕上的时间戳是凌晨四点十七分,正是最后一次测试的关键节点。林晓彤站在数据终端前,手指刚从回车键抬起,一串新的波形图正从底部缓缓爬升。
“湿度传感器有延迟。”王浩指着图中一处微小的错位,“22毫秒,但和其他数据一对,整个时间轴都歪了。”
刘好仃没说话,拿起激光笔点在热电偶曲线上,又滑到加速度计的峰值位置。“把这三个信号源拉到同一时间线,”他说,“别让机器自己打架。”
林晓彤敲了几行代码,屏幕一闪,原本错开的三条曲线瞬间对齐。新的模型跑出来时,所有人盯着那道突然前移的修复液注入信号愣住了。
“提前了0.18秒。”刘好仃低声说,“不是系统改了,是涂层自己抢了半拍。”
白板很快被写满,公式叠着图表,温度梯度和材料形变的关系被画成一个螺旋状的纠缠体。财务总监路过时顺手把一张核算单压在桌角,上面“+18.7%”的红字朝下,正好成了某条公式的草稿纸。没人注意,直到刘好仃用笔尖戳了戳那行数字。
“成本的事等会儿再说,”他抬头,“先看这0.18秒是怎么挣回来的。”
王浩调出慢放影像,第17次测试的36小时画面一帧帧划过。屏幕上,一条细小的裂纹在接近信号通道时突然拐了个弯,像绕开地雷的士兵。接着第二条、第三条,全都避开了关键区域。
“它们不是乱走的。”林晓彤放大局部,“每次分支的方向,都和应力释放方向一致。”
“说明它们知道哪里不能破。”刘好仃把那块烧黑的电路板放在投影仪下,重启记录和热成像图叠在一起,两条曲线在820℃处再次咬合,“每次死里逃生,都在记路。”
“那咱们的固件也得学会记。”王浩打开算法界面,“我加个强化学习模块,让系统根据裂纹走向动态调整补偿策略。”
“别让它学,让它听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裂纹扩展时的声发射信号,比电阻变化快0.3毫秒。这是涂层在喊‘要断了’。”
林晓彤眼睛一亮,立刻在代码里嵌入新的触发逻辑。几秒后,模拟运行结果显示,信号衰减率从5.3%压到了2.9%,且波动更稳。
“印度客户要的启停频率超高,”她说,“按这个模型,就算超材料极限127%,也能撑住。”
“那就别按极限跑。”刘好仃转动手里那张泛黄的测试纸,边角焦痕还在,“让他们知道,这机器不怕多停一次,就怕不停。”
中午的实验室安静下来,只有打印机在吐纸。王浩抱着一叠XRD图谱从检测室回来,对比着苏州厂区的老样本和GD-850-02的数据。
“晶粒没长大。”他指着衍射峰,“新配方里的稀土元素卡住了晶界迁移。”
“不是卡,是留了缝。”刘好仃用激光笔点在峰位上,“相变产生的应力被存住了,像弹簧压着,随时能弹回去。”
“所以非预期相变反而成了预应力储备?”林晓彤调出三维模型,“这相当于给材料加了个缓冲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