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小吴探头:“现在就改?”
“问题摆在眼前,改得越快,记得越牢。”刘好仃戴上护目镜,砂轮轻触金属,火花像夏夜飞舞的萤火虫。三分钟后,他吹掉碎屑,递给小李,“再试。”
第二次测试在厂区临时搭的模拟车架上进行。老张依旧戴着手套,这次手指一搭上卡扣,明显顺滑了许多。他单手操作,拧、推、卡,动作连贯,计时器停在2分48秒,最后一声“咔哒”清脆响亮。
“成了?”小吴问。
“锁死了。”小李翻看视频回放,确认卡榫完全咬合,“而且是戴着手套,站着完成的。”
刘好仃没急着说话,而是让小李把三次测试的录像并排播放。第一次打滑,第二次勉强,第三次流畅。他指着屏幕:“不是设计不行,是人没算进去。手套、油污、冬天手僵——这些不是意外,是常态。”
小吴若有所思:“咱们测铰链,也得测‘人’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机器不会累,但用机器的人会。护角要扛撞击,也要让人省力。”
下午三点,三套原型的测试数据陆续汇总。小吴交来结构组的报告,记录每次冲击后的形变值;材料组提交了回弹率曲线;小李则整理了五名维修工的操作记录,包括耗时、失误次数和主观反馈。
刘好仃把三份文件摊在会议桌,眉头微皱。“一个说毫米,一个说百分比,一个说‘感觉还行’。”他拿起笔,“咱们得说同一种话。”
“怎么统一?”小李问。
“看它什么时候开始不行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:“性能下降15%算临界点。形变超过1.5毫米?算。回弹慢0.5秒?算。更换超时1分钟?也算。”他画了个表格,横向列三套原型,纵向标出“抗疲劳”“响应性”“易维护”三项指标,每项后面留出空白,“现在,咱们不夸它多好,只记它哪天开始变差。”
小吴突然举手:“第二套原型,双弹簧结构,今天第8天测试,回弹延迟从1.5秒降到0.7秒,稳定性回升。”
“热适应了?”小李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