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一、开篇:从“天府之源”说起的古湖传说
站在成都平原的春熙路街头,脚下是川流不息的人群,身边是高楼林立的商圈,空气中飘着火锅的麻辣香与盖碗茶的清香——这是如今四川盆地最鲜活的日常。可老成都人茶余饭后,总爱讲一个远古传说:咱们脚下这片“天府之国”,最早不是平原,而是一个能“装下半个四川”的超级大湖,名叫“蜀海”。
传说里的蜀海,比现在的青海湖大十几倍,东到巫山,西抵二郎山,北达米仓山,南至云贵高原边缘。那时候的湖面,水天相接,清晨时雾霭缭绕,太阳升起后,波光粼粼的湖面能映出远处雪山的影子;到了傍晚,晚霞把湖水染成金红色,渔鸟贴着水面飞行,嘴里叼着刚捕到的鱼——活脱脱一幅“远古版的江南水乡”。可这看似美好的大湖,却给周边先民带来了大麻烦:每年雨季,湖水上涨,淹没岸边的村落和山林,先民们只能躲在高处的山洞里,靠采集野果、捕猎为生,日子过得颠沛流离。
后来,大禹治水的脚步到了蜀地。他站在巫山之巅,看着茫茫一片的蜀海,心里犯了难:这湖水要是排不出去,百姓永远过不上安稳日子。于是他带着先民,拿着石斧、石凿,日夜不停地开凿巫山。据说那时候的巫山,岩石坚硬得能崩裂斧头,大禹和先民们就用火烧热岩石,再泼上冷水,让岩石崩裂,再一点点凿开。就这样干了十几年,终于在巫山凿出一道缺口——这就是后来的夔门。蜀海的湖水像脱缰的野马,顺着夔门奔涌而下,一路向东汇入大海。随着湖水慢慢退去,湖底的泥沙暴露出来,经过岁月沉淀,变成了肥沃的土壤,这才有了后来的四川盆地,有了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”的天府之国。
这个传说,虽然带着神话色彩,却不是完全的虚构。地质学家在四川盆地的岩层里,发现了大量的湖相沉积岩——岩石里藏着古代水生植物的化石,还有层层叠叠的泥沙纹理,这些都是远古大湖存在过的证据。而夔门两岸的山体上,至今还能看到当年水流冲刷的痕迹,仿佛在印证着“大禹凿门排湖”的传说。
可若是开个脑洞:如果当年大禹没有开凿夔门,或者夔门在地质变迁中重新闭合,那片古蜀海没有消失,一直留存到今天,咱们的中国西南乃至西北,会变成什么样?这恐怕不只是“四川多了一个大湖”那么简单,而是整个区域的气候、生态、人文,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二、古蜀海若存:四川盆地的“水乡新模样”
首先变样的,肯定是现在的四川盆地。若是古蜀海仍在,今天的成都、重庆、绵阳这些城市,大概率不会是现在的模样——成都平原的大部分区域,会被湖水淹没,只留下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,变成湖中的小岛;重庆的丘陵,会变成湖边的半岛,江水与湖水相连,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。
想象一下,如今的成都市区,可能会变成一座“蜀海明珠城”。城市建在几个相连的小岛上,岛上种满了柳树和桃树,春天时桃花盛开,花瓣落在湖面上,像粉色的小船;城市里没有宽阔的马路,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水路,人们出行靠乌篷船,船头挂着红灯笼,船尾的艄公摇着橹,嘴里哼着川江号子。若是想从成都去重庆,不用走高速公路,而是坐客船沿着湖岸航行,一路上能看到湖边的竹林、稻田,还有渔民在湖里撒网捕鱼的场景——活脱脱把江南水乡的温婉,和川蜀之地的泼辣融合在了一起。
重庆的变化会更大。现在的重庆以“山城”“江城”闻名,若是古蜀海存在,它会变成“湖城”与“山城”的结合体。渝中半岛会变成伸入湖中的“湖心半岛”,解放碑、洪崖洞这些地标,会建在半岛的高处,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湖面;长江、嘉陵江不再是单独的河流,而是汇入古蜀海的支流,江水与湖水交汇处,形成大片的湿地,芦苇丛生,候鸟成群。到了夏天,重庆不再是“火炉”,因为大面积的湖水能调节气候,午后会有凉风从湖面吹来,带着湿润的气息,比现在的空调还舒服。
四川盆地的农业,也会从“种稻为主”变成“稻渔共生”。湖边的浅滩会被开垦成稻田,稻田里养着鱼和虾,既种粮食又养鱼,一举两得;湖中心的深水区,会发展养殖业,渔民们用网箱养鱼,养出来的鱼肉质鲜嫩,因为湖水清澈,没有污染。到了秋天,稻田金黄,渔民们一边收割水稻,一边捕捞鱼虾,岸边的集市上,满是新鲜的稻谷和活蹦乱跳的鱼,热闹得像过年。
甚至四川的美食,都会因为古蜀海而改变。现在的四川菜以麻辣闻名,若是有了大湖,“湖鲜”会成为餐桌上的主角。比如用湖水煮的鱼,只需要加一点姜、葱、蒜,就能鲜掉眉毛;还有用湖虾做的油焖大虾,用湖蟹做的香辣蟹,味道比海鲜更鲜嫩;就连火锅,都会多一种“湖鲜锅底”,用湖水熬煮的高汤,涮上鱼片、虾滑,再蘸上香油蒜泥,一口下去,满是湖水的清甜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