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一、开篇:山腰上的“水门”,藏着多少未解的问
站在巫山的观景台上,望着眼前的夔门,总忍不住琢磨:千百年前,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思,才有人敢在这刀削般的石头山腰上,硬生生打出一扇门?不是为了走路,不是为了藏货,就为了让那些横冲直撞的洪水“顺着道走”——让它们从这扇门里钻出去,别再淹了山下的村落、毁了田里的庄稼。
这门,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夔门。可在当年,它或许只是个没名字的“石口子”,是一群人用青铜钺、石斧凿了不知多少日夜,才在坚硬的山体上抠出来的通道。你说大禹能有多忙?那会儿的天下,好像到处都是水——黄河泛滥、淮河决堤,到了古蜀这地方,水患更是没个尽头。他天天跟水“杠”上,从东到西,从南到北,脚底板磨破了不知多少双草鞋,眼里看的、心里想的,全是怎么把水“捋顺了”。杠到最后,连巍峨的山都被他琢磨成了一道“水口”——既然水没处去,那就给它开条路,让它顺着山走。
这事儿,说起来是流传了千年的传说,可细想里头的弯弯绕绕,比咱们现在柴米油盐里的烦心事,还要多几分嚼头。你想啊,在那个连铁器都没有的年代,要在石头山上凿出一道能让洪水通过的门,得多难?难的不只是力气,更是底气——万一凿到一半,山洪来了怎么办?万一凿开了,洪水没顺道走,反而更凶了怎么办?这开门的背后,到底是对命运的妥协——知道人拗不过天,只能顺着水的性子给它找条路;还是人的野心——偏要跟天斗一把,让水听人的话?这问题,就像夔门两岸的岩石,沉在时光里,越琢磨越有味道。
二、古蜀的水患:压在人心口的“石头”
要懂大禹凿夔门的心思,得先知道古蜀那地方的水,有多让人害怕。那会儿的四川盆地,还不是现在的“天府之国”,而是个名副其实的“积水盆”——东有巫山挡着,西有二郎山拦着,北有米仓山堵着,南有云贵高原顶着,像个四四方方的大碗,一旦下雨,水就全积在碗里,排不出去。
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,古蜀的洪水,“不发疯就算客气”。赶上雨水多的年份,山上的洪水顺着山谷往下冲,像脱缰的野马,转眼间就淹了山下的村落。那些用茅草、泥土盖的房子,在洪水里像纸糊的一样,“哗啦”一下就塌了;田里的庄稼,刚长出点嫩芽,就被洪水连根冲起,漂在水里像一堆烂草;村民们只能抱着孩子、背着老人,往高处的山洞里躲,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被水吞掉。
有个流传在巫山脚下的老故事,说从前有个叫阿爸的村民,洪水来的时候,为了抢出家里仅有的一袋种子,转身往屋里跑,结果刚到门口,洪水就涌了进来,把他卷走了。他的妻子抱着孩子站在山上,看着洪水漫过屋顶,哭得撕心裂肺,直到嗓子哑得说不出话。还有一年,洪水退了之后,村民们下山回家,看到田里全是泥沙,连一块完整的土块都找不到,只能坐在田埂上叹气——这一年的收成,又没了。
那种怕,不是一时的慌张,是刻在骨子里的恐惧。村民们怕听到雷声,怕看到乌云,因为那意味着可能要下雨,可能又要发洪水;他们怕晚上睡觉,怕睡着的时候洪水来了,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;甚至看到河里的水稍微涨一点,心里就发慌,赶紧收拾东西往山上搬。谁摊上这样的日子,谁都倒霉——辛辛苦苦种的庄稼,说没就没;好不容易盖的房子,说塌就塌;甚至亲人,说走就走。
我猜,大禹当年到古蜀的时候,一定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。他可能看到过母亲搂着被洪水吓哭的孩子,眼里满是绝望;可能看到过老人坐在被冲毁的家门前,一遍遍地摸着断墙,嘴里念叨着“家没了,家没了”;可能看到过炊烟刚升起来,就被突然来的洪水拍灭,只剩下湿淋淋的柴火,冒着青烟。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,像一块沉重的石头,闷在他心口——他不是古蜀人,可看着这些受苦的百姓,他没法不管。
他不信邪。在他眼里,水虽然凶,但不是没法治。天要下雨,人不能拦着,但人能给水下指令——让它往哪儿走,不让它往哪儿去。于是,他开始沿着古蜀的山水走,白天看水流的方向,晚上在石头上画地图,琢磨着怎么才能把盆里的水排出去。走到巫山的时候,他停住了——这山像一道巨大的墙,挡住了水往东流的路。只要在这墙上开个口子,水就能顺着口子流出去,流进东边的大江,古蜀的水患,说不定就能解决。
这个想法,在当时看来,可能比天还大。有人劝他:“这山这么硬,怎么凿得开?万一凿坏了山,洪水更凶怎么办?”大禹没说话,只是蹲在山脚下,摸了摸坚硬的岩石,又看了看远处被洪水淹没的村落——他知道,不试一把,古蜀的百姓永远过不上安稳日子。
三、凿山的日夜:青铜钺下的“较劲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