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他答:“比安全更重要的是真实。如果我们连真实都不敢面对,又谈何育人?至于应对,我的原则只有两条:一是绝不隐瞒重大风险,依法上报;二是对非危机性倾诉,严格保密,建立信任。否则,下次他们就不会再说了。”
调研组最终给出高度评价,并决定将“真实之夜”纳入“听风计划”标准模块,在全省试点推广。
与此同时,家长群体的反应两极分化。支持者感激学校给了孩子喘息空间,反对者则指责“煽动情绪”“影响学习”。某次家长会上,一位父亲当众质问他:“你们搞这些心理课,是不是想让学生变得软弱?我们当年哪有这么多毛病?”
陈拾安平静回应:“您说得对,您那一代人确实没这么多‘毛病’。但您也忘了,您那一代有多少人默默崩溃、酗酒、家暴、自杀,却从不承认自己有问题。不是没有病,是不敢说。今天我们做的,不是制造问题,而是让问题不再藏在黑暗里。”
会议室一片沉默。
会后,那位父亲私下找到他,声音低沉:“我儿子上周割了手腕……我一直骂他矫情。昨天看了‘真实之夜’的录像,我才意识到,他已经三年没跟我聊过天了。”
陈拾安拍拍他的肩:“现在开始,还不晚。”
新学期过半,“听风阁”接待量翻了三倍。除了学生,越来越多家长主动预约咨询。有些人来只是为了哭一场,有些人则是带着满心愧疚寻求改变。他在日志中写道:“疗愈从来不是单向的,当孩子学会表达,父母也开始学习倾听。”
某天傍晚,他正准备下班,门口传来怯生生的声音:“陈老师……我能聊聊吗?”
是个陌生面孔,穿着附近职高的校服。男孩名叫周野,是通过县教育局转介过来的。他父亲因赌博欠债跑路,母亲改嫁后对他冷漠疏离,他辍学半年,在工地打零工维生。最近一次打架斗殴被派出所登记,社区建议进行心理评估。
“我不想做什么评估。”男孩低头搓着手,“我只是……听说您这儿能说话。”
于是他们坐在窗边,聊了一个多小时。从最初的戒备到慢慢松动,周野说起童年唯一温暖的记忆??母亲曾在暴雨天冒雨给他送伞,自己淋得浑身湿透。“后来她变了,我也变了。我觉得爱是有条件的,必须听话、赚钱、不添麻烦才配得到。”
陈拾安问:“如果现在有机会,你想对你妈妈说什么?”
男孩沉默良久,眼眶红了:“我想说,我不是怪你离开,我只是想知道,你还记不记得那次下雨?”
那一晚,陈拾安写下了新的项目构想??《边缘青少年家庭重建计划》,旨在联合社工、民警、教师三方力量,为失学、涉案、留守青少年搭建回归通道。他在方案首页引用了一句《道德经》:“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。”
项目获批后,他亲自带队走访十二个乡镇,访谈近百个破碎家庭。有位奶奶拉着他的手哭诉:“我家孙子两年没喊我一声‘奶奶’了,每次见面就像看仇人……可他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啊!”也有母亲跪在地上求他帮忙:“我知道我错了,可我不知道该怎么挽回……”
他逐渐明白,所谓“问题少年”,往往只是家庭创伤的显影。而要打破代际传递的锁链,光靠个体辅导远远不够。
于是他推动成立“县域家庭疗愈中心”,培训本地妇女干部担任“家庭协调员”,开展“亲子共修营”“道歉工作坊”“记忆重现课”等活动。其中最受欢迎的一堂课叫《重走童年路》??父母和子女一起回到对方小时候生活的地方,沿着旧巷行走,讲述彼时心境。
一次活动中,一对父子站在废弃的老屋前。父亲指着角落说:“你三岁那年发烧,我没钱送医,抱着你在门口坐了一夜。”儿子愣住了:“我一直以为你不爱我……原来你也怕过?”
两人相拥而泣。
春天再度来临,校园里的槐树开满白花。毕业季临近,许多高三学生面临巨大压力。陈拾安心知,这是最容易出现心理滑坡的时期。他特意设计了一场“减压仪式”??每位学生写下最沉重的秘密,投入特制的铁箱,然后由他亲手焚烧。
火焰腾起那一刻,有人放声大哭,有人跪地不起,也有人笑着流泪。他说:“烧掉的不是记忆,而是羞耻。你们不必背负一切前行。”
仪式结束后,他在操场遇见校长。老人望着灰烬轻叹:“十年前你说要做心理老师,我说浪费编制。现在我才懂,你救的不只是孩子,是整个学校的魂。”
他笑了笑:“其实我也曾怀疑过意义。直到有一天,一个毕业生回来看我,说他在大学抑郁症复发时,想起我讲过的‘脆弱不是缺陷’,于是拨通了学校心理热线。他说,那一句话,拉他回来了。”
校长点点头:“所以你要继续做下去。”
“我会的。”他说,“只要还有人在黑夜中睁着眼睛,我就不能假装天已亮。”
夏日炎炎,高考如期而至。青林三中设立“静音考场”,禁止任何加油口号,只为减少外部压力。考试前一天,陈拾安给每位考生发了一张卡片,上面印着一段话:
>“无论结果如何,
>你都不是失败者。
>你已经走过风雨,
>这本身就是胜利。”
考试结束当晚,他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。是李锐,如今已在美术学院深造。
“老师,我画完了。”他说,“我把‘听风阁’画进了我的毕业作品??一座悬浮在空中的书院,屋檐下挂着千百只风铃,每一阵风吹过,都会响起不同的声音。”
“很好。”陈拾安微笑,“那就叫它《听见沉默》吧。”
挂断电话,他走到窗前。远处教学楼灯火通明,那是老师们仍在批阅试卷的身影。天空湛蓝深邃,一轮明月悄然升起,洒下银辉如纱。
他翻开日记本,在最新一页写下:
>“十年了。
>我依旧不是名师,不曾获奖,工资微薄。
>但我见证了一个个灵魂从冻结到解封的过程,
>看见一句倾听如何扭转一段人生,
>明白一间小小的咨询室,也能成为照亮黑暗的灯塔。
>教育的意义不在榜单,而在人心。
>而我,愿终生守此灯。”
窗外,一阵风掠过树梢,带来远处学生的笑声。那声音清澈,自由,充满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