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次日,紫禁城东阁。窗外的日头已经有些晒人了,殿内却还残留着一丝凉意。
官员们分班次站定,将殿内挤得满满当当。
上首坐着的是首辅黄立极,下首是工部尚书李从心、刑部尚书薛贞、兵部尚书王在晋、户...
崇祯十二年正月,京师雪未化,风如刀割。乾清宫内炭火熊熊,却压不住殿中凝重气氛。王承恩捧着一叠急报立于阶下,面色铁青;骆九跪伏在地,额上冷汗涔涔。崇祯端坐龙椅,手握朱笔不动,目光死死盯住案上那封来自辽东的密信??纸面已被鲜血浸染一角。
“赵文远……阵亡了?”他声音极轻,仿佛怕惊醒一场噩梦。
骆九颤声道:“是……昨夜子时,东厂细作自锦州脱身归来,亲见其尸首悬于城门三日,清军以铁钩穿肩,曝于风雪之中。临终前犹执剑不倒,口中高呼‘大明万胜’!守城将士三百七十二人,尽数战殁。”
殿内死寂。檐角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乱响,像无数冤魂在哭诉。
崇祯缓缓闭眼,喉头滚动,良久才道:“取朕的黑袍来。”
王承恩一怔:“陛下?”
“朕要为赵文远服丧一日。”他说得平静,“传旨天下:追赠骠骑将军,谥‘忠烈’,赐葬八宝山,子孙世袭百户。另拨白银千两抚恤遗属,并命工部在其故里浙江义乌立碑建祠,永享香火。”
话音落下,他又睁开眼,目光已转为寒铁:“清军既敢辱我忠臣,朕便教他们知道,什么叫血债血偿。”
次日清晨,圣旨连发六道:
其一,命秦良翰提督九边军务,统率宣府、大同、延绥三镇兵马共八万人,即刻出塞反攻,目标直指沈阳以西之赫图阿拉??努尔哈赤起兵之地;
其二,命徐光启督造“镇海级”战舰提速完工,原定十艘增至十五艘,限期三个月内下水五艘,余者半年内全部建成;
其三,征调讲习所毕业生五百人编入军中,担任“战术参议官”,负责火器调度、地形测绘与后勤统筹;
其四,开放太仆寺马厩,全国征马一万匹,凡献马者每匹赏银十两,优先供给北伐骑兵;
其五,下令“御史巡察司”全面彻查九边粮道贪腐案,凡克扣军饷、虚报损耗者,不论品级,就地正法;
其六,宣布全国进入“总动员状态”:男子年满十六皆可应募从军,女子可入军工坊织布制衣、炼硝造药,老弱则组织修路运粮。每户若有一人从军,免税三年;二人以上,赐田十亩。
诏书传出,举国震动。河南、山东百姓扶老携幼奔赴兵站,河北妇人自发组成“红巾队”,日夜赶制战袍箭袋。江南富商联名捐银百万两,愿助“复辽大业”。就连昔日讥讽新政的老儒们,也有不少人送子投军,临行只说一句:“去吧,莫堕祖宗威名。”
二月初七,秦良翰率大军出喜峰口。时值春寒料峭,积雪盈尺,但士气高昂。队伍前列高举赵文远灵位,由其亲兵背负前行,沿途百姓焚香跪拜,哭声震野。周允文亲至军前宣读《讨逆誓词》,并当众斩杀两名克扣军粮的千总,血洒旌旗。
与此同时,沈明远奉命巡视山西至宣府一线粮道。他带三十名巡察吏微服而行,昼宿破庙,夜行荒径,半月间查获大小贪官四十七人,其中竟有户部郎中私通敌谍,将明军布防图售予清廷细作,换取黄金二百两。沈明远当即下令将其绑赴军营辕门前,当众剖心祭旗。
消息传回京师,崇祯默然良久,提笔批曰:“此心不赤,焉能护国?今后凡叛国者,皆以此例处之。”
三月中旬,第一批讲习所出身的“战术参议官”抵达前线。这些青年多出身寒门,熟读《纪效新书》《练兵实纪》,精通算术地理,且无世家牵绊,敢言敢为。他们在军中推行“分段指挥制”,将传统千人队拆分为百人小组,各配火铳、轻炮与信号旗,实现灵活协同作战。更设计出“雪地伏击阵型”:利用夜间低温使火药不易受潮,在雪坡设伏,待敌骑兵冲至半山腰时突然点燃引信,滚石雷火齐发,一举歼敌。
四月初五夜,秦良翰亲率精锐突袭赫图阿拉外围屯堡。是夜大雪纷飞,清军毫无防备。明军以火把蘸油点燃雪墙,制造幻影迷惑哨兵,随后分三路包抄,用改良定国炮轰塌城墙。战斗仅持续两个时辰,攻克敌寨七座,缴获粮草三万石、战马五千匹,并生擒皇太极堂弟巴布泰。
捷报传来当日,崇祯未饮庆功酒,反而召见讲习所全体师生于文华殿。他对台下数百青年朗声道:“你们读的不是圣贤书,而是救国策!你们写的不是文章,而是刀枪!今日之战果,半出于前线将士浴血,半出于尔等纸上筹谋!”
他转身命人取出一幅巨图??乃全国疆域详图,上标红点数十,皆为未来军屯城选址。“十年之内,我要让这每一处红点都变成新城!让每一个边民都能安心耕种、读书、婚嫁!而你们,就是这座新天下的基石!”
群情激奋,齐声高呼:“愿为陛下效死!愿为大明开太平!”
五月十八,第五艘“镇海级”战舰“定辽号”正式下水。徐光启亲乘试航,自天津出发,仅用两日便抵旅顺废港。他登岸勘察旧战场,见断壁残垣间仍有焦骨散落,不禁泪下。归途中遇风暴,船体剧烈颠簸,随行工匠皆面无人色,唯徐光启立于船头,手持罗盘测算风速洋流,口中喃喃记录数据。
返京后,他立即上疏建议:“渤海航线须设灯塔三十六座,分布于庙岛、长山列岛及辽东半岛南端。每塔配备双层玻璃罩风灯,由讲习所毕业生轮值管理,并附气象观测簿,每日上报天气变化。”崇祯准奏,并特批经费十万两,称“此非仅为军用,更为千秋航运之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