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次日,崇祯亲赴讲习所,在“知勉堂”前召开“新政辩难会”。五百学子列席,另有三十六名各地赶来的儒生代表。辩论主题:“治国当以德为先,还是以技为先?”
一名老儒起身痛陈:“三代以下,未有舍仁义而能久安者!今朝廷弃诗书而重机巧,使匠人掌权,士类蒙羞,岂非倒行逆施?”
话音未落,一名年轻学子站起反驳:“去年山东旱,八股先生们写了多少祈雨文?可有一滴落下?倒是讲习所的水利车,日夜不停,救活万亩良田!请问老先生,您的‘仁义’能抽水吗?”
全场哄笑。
另一儒生怒道:“你们毁祖制,废科举,是要做王莽、曹操!”
女学生柳青娥冷笑:“王莽篡汉时,可曾建过一所学堂?曹操挟天子时,可曾让蒙古孤儿读书识字?你们口口声声祖制,可知太祖皇帝当年亲自审定《农桑辑要》,命天下刊行?真正的祖制,是利民!”
辩至黄昏,崇祯起身总结:“朕问你们一句:若敌兵临城,你是要一个会背《孟子》却不会修城墙的官员,还是要一个懂爆破、会架桥的工匠?”
无人应答。
“从今日起,讲习所增设‘政德课’,教学生廉洁奉公、为民请命。但考核标准不变??能做事者上,空谈者下。若有不服,尽管辞职回家,朕不拦你。”
三日后,辩难记录印成小册,发往全国。又有民间画师绘《讲习所群英图》,描绘男女学子操作机器、测量地形、救治病患,题曰:“此乃真国士也。”一时洛阳纸贵。
腊月二十,秦良翰捷报再至:多尔衮服毒自尽,顺治帝被俘,押解进京。崇祯下令:“顺治年幼,免死,交讲习所‘民族班’教养,学汉语、算术、律法。十年后若品行端正,可授虚衔闲职,永不还乡。”
而多尔衮首级悬于正阳门三日,后与努尔哈赤、皇太极陵墓一同炸毁,原址改建“反侵略战争纪念馆”,内陈列清军屠城证据、奴隶铁链、掠夺账册。
除夕夜,崇祯未宴群臣,只召徐光启、沈明远、骆九疾三人共食素饺。宫外万家灯火,爆竹声声,孩童唱着新编童谣:“铁牛拉犁不用鞭,学堂开到寨子边。皇帝爷爷不贪财,就爱人才和实干!”
崇祯含笑听着,忽问:“今年讲习所又有多少新生?”
“回陛下,三千二百人。新增‘海军班’,专攻造船、航海、鱼雷技术。第一批学员已赴福建船坞实习。”
“好。”崇祯举起茶杯,“敬徐知勉,敬所有不肯低头的人。”
四人默默饮下。窗外,第一缕春雪悄然飘落。
正月初五,蒸汽机车第二次试运行。此次加装冷却系统,锅炉压力提升,行驶十里未停。崇祯亲乘首节车厢,见沿途百姓扶老携幼,跪拜欢呼。有个孩子追着火车跑了一里路,最后累倒在雪地,手里还攥着一张写满算术题的纸。
崇祯命停车,下车扶起孩童。原来是西苑村塾的学生,名叫李小栓。
“你为何追火车?”
“老师说,这车上坐着‘未来的答案’。我想亲眼看看。”
崇祯心头一热,脱下貂裘披在他身上:“那你记住,未来不在天上,不在古书里,而在你手里的纸上,在你脚下的路上。”
归宫后,崇祯立即下诏:全国推行“铁路十年计划”,首期修建“京辽干线”,全长八百里,沿途设站十二,专运军粮、药材、学子。工程由讲习所统筹,每百里配一名毕业生监督质量。
同时颁布《技术官僚法》:凡讲习所“庶吉士”,任职三年无过者,自动晋升一级;破格提拔者,不限资历。又设“科学勋爵”衔,授予张景元、孙玉娘等有重大发明者,享正三品俸禄,可穿紫袍、乘马入宫。
二月惊蛰,南方传来喜讯:广东渔民捕获一艘陌生巨舰残骸,长约六十丈,通体铁皮,配有螺旋桨与封闭锅炉。汤若望查验后确认:“此乃荷兰‘海上马车夫’级战舰,可能遭遇风暴沉没。其动力系统与陛下设想的蒸汽船极为相似。”
崇祯当即下令:“打捞残骸,送讲习所研究。另募闽粤船工三千,组建‘大明海事研究院’,目标??五年内造出本国铁甲蒸汽战舰!”
三月春分,阿古拉自草原传信:已在库伦设立“蒙汉双语小学”,收牧童一百二十人,教授算术、地理、防疫知识。更带领牧民打出第一口深井,引地下水灌溉草场,牲畜越冬死亡率下降七成。信末写道:“陛下,他们开始叫我‘水源使者’了。”
崇祯阅毕,提笔朱批:“赐号‘润漠使’,岁赐图书千卷,医者常驻。”
与此同时,京师出现一股暗流。有匿名小报《清议报》秘密流传,攻击讲习所“以夷变夏”,称崇祯“迷信奇技淫巧,不顾纲常伦理”。东厂追查半月,终在国子监后巷擒获主笔,竟是周延儒幼子周文焕,化名“守经生”。
崇祯览供词,见其痛骂新政“使贱匠凌驾士大夫之上”,冷笑不已。提笔批道:“既以‘守经’自居,便去守吧??发配海南盐场,终生晒盐,不得握笔。”
四月清明,崇祯亲赴沈阳祭奠徐知勉。新建陵园坐落于县学之后,背靠青山,面朝校园。数百蒙童手持白花,齐声诵读《初级物理》第一章:“力者,所以动万物也……”
崇祯献上一枚新铸的铜齿轮,与当年那枚并列置于墓前。他低声说:“孩子,你的抛物线算法已编入教材,明年就要教给蒙古娃娃了。你说的‘让下一个士兵不用用血肉填战壕’,朕正在做。虽然慢,但从没停下。”
返京途中,遇一老妇拦驾。她膝下无子,丈夫死于清军,独居破屋十余年。见皇帝路过,捧出一包炒豆:“这是俺攒了半年的口粮,给陛下补身子。”
崇祯接过,一颗颗吃下,咸涩中带着焦糊味。他问:“你不怕朕是昏君?”
老妇摇头:“俺不懂啥新政旧政。俺只知道,自从有了县学,娃儿们不再念满文;有了水利车,地里能打粮;有了巡警,没人敢抢咱家鸡。”她抹泪,“陛下,您就是好人。”
当晚,崇祯在奏折上写下:“民心如雪,看似冰冷,实则纯净。只要阳光照到,自会融化成河,滋养大地。”
五月端午,第一条铁路正式开工。崇祯执镐破土,全国十三省同步举行奠基礼。讲习所毕业生分赴工地,顶风冒雨勘测线路。有学生因山洪坠崖身亡,遗物中仅剩半本《铁路工程手册》,页边密密麻麻写着计算笔记。
崇祯追授其“科学烈士”称号,全国哀悼一日。他在追思会上说:“他们不是死于意外,而是死于前进。大明若想重生,总有人要走在前面,哪怕踏进深渊。”
夏日炎炎,讲习所推出“城市清洁计划”:设计新型排水系统、垃圾焚化炉、公共厕所。京师率先试点,三个月内疫病减少六成。百姓赞曰:“皇上不只管打仗,连咱们拉屎都替我们想着!”
秋收之际,全国粮食产量创百年新高。因水利普及、良种推广、化肥试用(讲习所研制“氮磷肥”),亩产平均增四成。崇祯下令:“减免三成田赋,余粮储备,备荒年之用。”
十一月,第一艘国产蒸汽炮艇在南京下水,命名为“知勉号”。试航当日,长江两岸万人空巷。舰长正是讲习所首届毕业生林海,他通过无线电(新发明)向京城发报:“风速三节,航速九节,锅炉稳定。我们,出航了。”
崇祯站在乾清宫露台,望着南方天际,仿佛听见了汽笛长鸣。
这一年,没有万寿节大宴,没有后宫赏花,没有祭祀封禅。有的只是图纸、数据、试验报告、学生誓言。
年终,徐光启呈上《讲习所三年总录》:培养技术官僚一千八百人,发明实用器械四十七种,建成学校、医院、工厂共计一百零三处,影响人口逾千万。
崇祯合上册子,轻声道:“还不够。朕要的不是一个强盛的大明,而是一个永远不会再跪下的民族。”
窗外,新年的钟声悠悠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