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“四、传薪火。”哈桑的目光变得悠远,像是能看到几十年后的火星。他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书——是他父亲传给他的《农耕手记》,纸页都脆了,里面记着地球各种作物的种植方法,还有他自己加的批注。“吾辈携地球古老之智慧、农耕之技艺、为人之根本,远涉星空至此。此非仅为生存,更为传承。”他把书放在石板旁边,书脊上的“农耕手记”四个字,在油灯下泛着淡淡的光。“吾辈誓言,将以此身、此行、此生,口传身授于子孙后代,使其勿忘本源自何处,勿失为人之根本。令此火星薪火,永续不灭。”
莉娜听到这里,眼睛有点热。她是社区的教师,带了一箱子实体书来火星,有童话、有历史,还有数学课本。她想起昨天教孩子们认“地球”两个字时,孩子们问“地球是什么颜色的”,她只能指着书里的图片说“是蓝色的,有很多绿色的树”。现在她明白了,她的使命不只是教孩子们认字,更是要把地球的故事、人类的根,一点点讲给他们听,让他们知道,他们不是火星的“陌生人”,是带着地球的薪火来的“继承者”。
哈桑深吸一口气,双手按在石板上,指腹能感受到石板的凉意,也能感受到石屋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。“此圣约,非为束缚吾辈之枷锁,实为守护吾辈心灵之壁垒。守护吾辈千辛万苦所追寻之内心宁静、手足踏实之感,与人之为‘人’最珍贵之本真!”
最后一个字落下,石屋里静得能听到油灯“噼啪”的轻微声响,还有外面风啸声穿过石缝的“呜呜”声。没人说话,却有一股热流在每个人心里涌动,像油灯里跳动的火苗,温暖而坚定。
这时,伊芙琳端着一个陶碗走了过来。陶碗是她用火星黏土亲手捏的,碗口有点歪,却透着一股子质朴。碗里盛着半碗暗红色的泥土,是她下午特意去温室旁边挖的,还混了一点哈桑带来的地球“引子”土,黑红相间,像两种血脉融在了一起。“该按手印了。”伊芙琳的声音很轻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庄重。
哈桑第一个上前。他伸出右手,食指轻轻浸入陶碗,暗红色的泥土立刻沾满了指腹,连指甲缝里都塞满了。他走到石板前,在“赤红圣约”最下面的空白处,找到了自己的名字——那是莉娜特意为他刻的,笔画比别人的粗一些。他深吸一口气,指尖用力按在名字旁边,一个清晰的、带着泥土的指印立刻印在了石板上,像一个血色的承诺,在油灯下泛着暗红光晕。
接下来是伊芙琳。她的手有点抖,却很稳,沾了泥土的食指按在石板上时,她特意按得慢了些,好像要把自己的心意都融进这个指印里。“希望孩子们能在这土地上好好长大。”她小声说,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到,却让旁边的莉娜红了眼眶。
然后是队列。托马斯的指印又深又大,像他的人一样有力;艾拉的指印很轻,却很清晰,指甲上还留着磨数据终端时的小划痕;莉娜的指印旁边,特意刻了个小小的书本符号,说“这是我的记号”;连孩子们也来了,托米被妈妈抱着,小手沾了泥土,在石板边缘按了个小小的指印,像个小太阳;还有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,妈妈用棉签沾了点泥土,在石板上点了个小圆点,说“这是宝宝的承诺”。
一个接一个,一百零七个指印,深深浅浅、大大小小,布满了石板的空白处。暗红色的泥土在石板上晕开,像一片小小的红土高原,每个指印都是一座小小的山,共同支撑着“赤红圣约”这四个大字。
当最后一个人按下指印,哈桑小心翼翼地把石板从石台上捧起来,放在石屋最里面的石龛里——这个石龛是大家特意凿的,能挡住风,还能让油灯的光刚好照在石板上。石板放进去的瞬间,外面的风好像小了些,油灯的火苗也稳定了下来,不再晃动,把石板上的指印照得格外清晰。
仪式结束了,大家却没有立刻散开。伊芙琳从角落里端出一个陶罐,里面是用火星温室刚长出来的野菜泡的水——这野菜是上周刚冒芽的,只有手指那么长,却绿油油的,透着生机。她把水倒进一个个粗陶碗里,大家传着喝,水有点涩,却带着泥土的清香。
托马斯坐在石台前,手里拿着块火星石头,在地上画着未来要建的铁匠铺;雅各布和几个农夫凑在一起,聊着春天要种的小麦,说“得先把温室再扩大点”;莉娜抱着托米,指着石板上的指印,教他认“这是爸爸的,这是妈妈的”;孩子们在石屋中间跑着,玩着用火星石头堆的小房子,笑声像银铃一样,在石屋里回荡。
哈桑站在石龛前,看着石板上的指印,又看了看石屋里热闹的景象,嘴角慢慢扬了起来。他想起在地球时,离开家的那天,他把那捧“引子”土装在油布包里,说“要把地球的根带到火星”。现在他知道,根不只是那捧土,更是这一百零七个指印,是大家手里的锄头、锤子、书本,是每个人心里的那份踏实和坚定。
火星的夜还很长,寒意还在石屋外徘徊,但石屋里的温暖,却像油灯里的火苗,永远不会熄灭。“赤红圣约”不是一张冰冷的契约,是一百零七颗心共同跳动的声音,是人类文明在火星上扎下的第一根深根,是荒芜土地上开出的第一朵希望之花。
窗外,星星亮得刺眼,像在看着这片红色的土地,看着石屋里的人们,看着那份带着一百零七个指印的“赤红圣约”。望舒谷的风,好像也带着了点温柔,轻轻拂过石屋的门,像是在说:“欢迎回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