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诏书宣毕,百官跪拜,万民欢呼。
而此刻,在陇西山村,赵成正坐在院中晒太阳。一个小男孩跑过来,手里举着一张画。
“爷爷,你看我画的!”
纸上歪歪扭扭勾勒出一位拄拐老人,站在梨树下,对面是一位白衣女子,腰间挂着铃铛。背景是烽火台、石窟、学堂,还有一块无字碑。
“这是……霍太师?”赵成笑着问。
“嗯!”孩子用力点头,“老师说,他是让普通人能安心活着的人。”
赵成眼眶微热。他伸手抚摸那幅画,忽然听见风中传来一声极轻的铃响??清越、冷冽,如冰泉滴石。
他猛地抬头,望向梨树梢头。阳光穿过枝叶,斑驳陆离,仿佛有谁的身影一闪而过。
他知道,那是阿依娜来了又去,或是阿兰珠魂归故里。
又或许,只是风吹动了檐角新挂的一串铜铃。
冬去春来,昭义塾扩建为“共学会堂”,不仅招收本地子弟,更接纳四方游学之士。每年清明,学生们仍会在无字碑前放置书籍或鲜花。有人放《先帝实录》,有人放自己写的诗,还有人放一束蓝莲花??那是阿兰珠最爱的花,象征沉默中的坚守。
十年后,柳芸考中女科进士(朝廷特设“贤良方正科”录取女性),出任敦煌知县。她在任期间主持修复三十六座损毁洞窟,并在莫高窟旁建立“记忆馆”,陈列战争遗物、和亲文书、被焚手稿复制品,以及一封封普通百姓写给逝去亲人的信。
其中一封信写道:
>“阿妈,你说你恨汉人,可我现在在汉人学校教突厥小孩识字。他们叫我‘柳先生’。我想,如果你看到这一天,会不会也笑一笑?”
又一年清明,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妇来到陇西,她是萧景明的母亲,萧厉遗孀。她在无字碑前站了很久,最后从包袱里取出一块布巾,轻轻擦拭碑身。
布巾打开,里面包着一枚铜铃。
“这是当年阿依娜送来的另一只。”她低声对陪同的赵成说,“姐姐一只,妹妹一只。她说,若有一天天下太平,就让它们一同响起。”
赵成颤巍巍接过铃铛,挂在碑旁的梨树枝头。
风起时,两枚铜铃轻轻相碰,发出悠远清音,宛如穿越时空的对话。
与此同时,在遥远的西域,一名混血少年正在临摹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。画中人物既有汉服官员,也有胡服商人,还有披袈裟的僧人,共同跪拜一尊佛像。题记写着:“贞观廿三年,丝路诸国共建此窟,愿众生平等,永无刀兵。”
少年放下笔,翻开课本,正好是《霍云言行录》中的一句话:
>“文明不是征服的结果,而是妥协的结晶。它不在于谁赢了战争,而在于谁能记住伤痛,并选择不再重复。”
他合上书,望向窗外。夕阳洒在鸣沙山上,金光万道,仿佛无数灵魂在低语。
而在长安宫廷深处,新君独坐御书房,面前摊开着一部密档??《燕王秘录》,乃是近年从旧宫墙夹层中发现。记录详尽,揭露当年篡位阴谋、毒杀先帝、迫害忠良之事,字字惊心。
内侍轻声问:“是否公布于众?”
君主久久不语,最终提笔批曰:
>“交国史馆存档,准许学者查阅,但不得刊行天下。”
>
>又添一行小字:
>“有些真相,需待人心更坚时方可承受。霍公当年所惧,并非无理。”
他起身踱步至窗前,看见一群孩童在宫苑外追逐嬉戏,口中吟唱着新编的童谣:
>“黄土坡上种麦忙,
>昭义塾里读书郎。
>不拜神像不焚香,
>只敬那年说真话的郎。”
歌声清亮,随风飘散。
多年以后,当战火再次燃起于北方边境,年轻的将军率军出征前,特意绕道陇西。他在无字碑前驻马良久,然后下马行礼。
副将不解:“将军为何祭此荒村之碑?”
他回身,目光坚定:“因为我听说,这里埋葬的不是一个人的名字,而是一种信念??叫做‘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’。”
风掠过麦田,掀起层层波浪。那块石碑依旧沉默,却仿佛有千言万语在其中奔涌。
夜深人静时,若有心人贴近碑面,或许能听见细微的声响??像是笔尖划过纸页,像是孩童朗读课文,像是母亲哄睡婴儿的哼唱。
那是文明本身的声音。
它不再藏于禁宫密档,也不再刻于丰碑巨碣,而是流淌在每一个敢于思考、勇于说话、坚持善良的普通人血脉之中。
正如霍云临终所愿:
>“让土地记得耕耘者,而非征服者;
>让历史铭记说真话的人,而非掌权者;
>让未来属于那些即使微弱也不熄灭的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