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冶炼钢材虽复杂,但物理知识里的基础原理必须掌握,懂原理才能想办法就地取材。
更别说建房、制衣、种粮食这些生存根本,木工、火器维护、基础制药也得样样涉猎。
他把能想到的技能全编进了《大明军卫训练纪要常识》,至于普通生存手册里的内容,在他看来不过是最基础的皮毛。
甚至连体能与基础战力都不放过:
所有人必须学会游泳,能爬山越岭;
骑马、骑牛这些代步技能不能少;
除了玩得转火器,大刀、长棍、连弩也得会耍,近战远攻都得有底气。
说到底,还是怕死,又想过好日子,更怕哪天落难后被欺负成“野人”。
这份看似严苛的全面培养,藏着的其实是朱有建最实在的生存哲学:
把技能握在自己人手里,才是最稳妥的退路,哪怕真到了绝境,也能凭着一身本事重建家园,不至于丢了文明的火种。
就像此刻众人能靠物理知识算重心、靠木工活做木箱护宝一样,未来真遇变故,这些技能或许就是保命的根本。
如今这股学习技能的风气早已不止军卫专属,重工局的工匠在钻研器械时要学结构原理;
轻工局的绣娘会顺带学基础制衣与缝补,建工局的师傅们把建设知识编成口诀教给学徒,研究院的学者更是带着下属边做实验边补物理常识;
连香泉镇的普通家眷,闲时也会凑在一起学木工、练急救——
朱有建的“全系人才”理念,早已渗透到大明皇庄的方方面面。
另一边,神谕会的欧洲神子与信徒已跟着商船返回欧洲,汤若望则在京城主持修建神谕堂,各地赶来的神父、信徒开始走进乡间传道。
有趣的是,京城官宦勋爵家的二三代子弟,自从开始接受教义学习,也跟着加入了技能培训的队伍。
毕竟皇帝陛下特意叮嘱过:
“出去传教不比在京城安稳,山野乡间、海外异域都有危险,多学些本事,既能护着自己,也能护着信教的百姓。”
于是这些往日里养尊处优的贵公子,竟也拿起刨子学做木凳,跟着军卫练基础格斗,甚至学起了简单的草药辨识与包扎。
有人起初觉得掉价,可一想到皇帝说的“传教也是护民,没本事怎么护民”,便也耐着性子学起来。
汤若望看在眼里,暗自感慨:
圣皇的智慧果然不同,看似教技能,实则是让这些未来的“传道者”明白,信仰之外,生存的本领与守护的能力同样重要。
从王宫宝库护宝的军卫,到香泉镇学手艺的百姓,再到京城学技能的贵公子与神父,整个大明仿佛都在一场无声的“生存课”里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