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下午三点零七分,设计院会议室的日光灯管发出第三十七次轻微的嗡鸣时,赵环的笔尖在BIM模型打印稿上划出第四道折痕。甲方代表的声音像未校准的激光仪,斜斜切过会议桌中央的建筑沙盘:“南立面的陶片镶嵌必须压缩工期,下月初必须完成样板段安装——你们陶艺师那边,能保证吗?”
郭静的手指在速写本边缘顿了顿。深棕色封皮上沾着几星陶土,是今早从工作室带来的老泥料,混着松木窑火的气息。她抬眼时,正撞见赵环投来的目光——他左手拇指按在沙盘边缘的“西配楼”标识上,指节泛白,像是在对抗某种无形的压力。
“陶釉的发色需要稳定的窑温周期,”她开口时,声音里还带着速写本纸张的沙沙声,“如果压缩超过四十八个小时,开片纹路会出现不规则断裂。”指尖无意识地捻起桌角一小块备用陶土,那是她今早特意装在棉布袋里的,此刻在空调房里正慢慢苏醒,透出温润的土黄色。
甲方的钢笔在会议纪要上敲出急促的点:“赵工怎么看?结构上能不能做调整,给陶艺安装腾点时间?”
赵环的视线从郭静指间转动的陶土上移开,落在投影幕布的应力分析图上:“西配楼悬挑梁的挠度系数是1/250,陶片幕墙的自重已经是经过优化的最小值——如果强行压缩工期导致二次返工,反而会影响主体结构的沉降观测周期。”他说话时,右手食指在图纸上划出一道弧线,恰好与郭静捏陶土的指腹弧度重叠。
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,只有沙盘里微型塔吊的阴影在缓慢移动。郭静翻开速写本第二十三页,那里有半幅未完成的素描:赵环昨晚在工作室改图的侧影,台灯在他肩线投下的三角形光斑,被她用铅笔涂改成了窑火的形状。此刻她握着6B铅笔的手微微倾斜,将甲方代表皱起的眉头,画成了陶窑顶透气孔的轮廓。
“叮”的一声,赵环的工程计算器从桌角滑过,停在郭静脚边。她弯腰去捡时,指尖触到计算器背面的防滑纹,忽然想起自己陶轮上的橡胶防滑垫——原来理性的工具也需要与使用者达成某种肌理上的默契。
“或许可以分批次烧制,”赵环的声音重新填满会议室,“第一批先完成东立面阳光直射区的陶片,那里釉料反应最敏感,需要严格控时;西立面背阴区的陶片可以采用低温快烧工艺,郭静你之前说过,那种釉色更适合表现‘水痕’效果?”
郭静捏着陶土的手顿住了。那块原本不成形的泥料,不知何时已被她捏成半个穹顶的弧度,边缘还留着指腹按压的浅痕。她忽然笑了,把陶土穹顶轻轻放在速写本上:“对,就像老城区屋檐的滴水线,阴干的速度总比向阳面慢半拍。”
会议桌另一端的施工队长突然拍了下桌子:“图纸上标的陶片尺寸是20×30厘米,手工捏的误差能控制在±2毫米内吗?我们石材幕墙的公差可只有±0.5毫米。”
郭静没说话,翻开速写本的封底夹层,取出一张透明薄膜。上面是她用游标卡尺测量的三十组陶片数据,红色铅笔标注的误差值旁,画着小小的波浪线:“手工捏制的收缩率会随湿度变化,但我做了五组不同含水率的试片——”她的指尖点过薄膜上某个略超标的数值,“这里误差3毫米的,我特意在背面加了榫卯卡槽,安装时能自动补偿。”
赵环的目光落在那个榫卯结构的草图上。线条带着陶轮旋转的韵律感,却精准地卡着建筑模数的1/4节点。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她工作室,看见她用圆规在陶板上画同心圆,笔尖划过的轨迹,竟与他设计的穹顶龙骨曲线重合了七毫米。
“陶片的安装支架,”他忽然开口,调出CAD图纸的三维视图,“我加了微调螺栓,允许±5毫米的位移补偿。”屏幕上的金属支架模型缓缓旋转,郭静注意到支架底座的形状,像极了她常用来垫陶坯的榉木托板。
窗外的云影移过会议桌时,郭静的速写本上已经多了几样东西:施工队长皱眉时的眉间纹路(被她画成陶窑的观察口),甲方代表钢笔的金属笔帽(旁边标着“釉料金属光泽参照”),还有赵环低头看图纸时,额前垂落的一缕头发——她用陶土捏了个极小的人形,正对着微型沙盘出神。
散会时,暮色已经漫进走廊。赵环收拾图纸时,发现郭静的速写本忘在了桌角。他翻开那页画满会议场景的纸,见右下角用陶土拓了个模糊的印子,仔细看是两个交缠的弧线,像他设计的双曲幕墙,又像她陶轮上旋转的泥坯。
“忘了这个。”他追上她时,她正站在电梯口捏那块被揉得温润的陶土。
郭静接过本子,忽然把陶土塞进他手里:“给你的压力球。下次开会捏着,比计算器解压。”
电梯门合上的瞬间,赵环低头看掌心的陶土。它还带着她的体温,在微凉的空气里,渐渐显露出被捏塑的、属于两个人的形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