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刘好仃把新打印的标签样稿放进抽屉时,U盘还插在电脑上。他没急着拔,反而点开“第一阶段成果”文件夹,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。小王的课件、客户那句“内容清晰,数据准确”、培训室墙上贴得整整齐齐的评分表……每一样都像刚出炉的玻璃件,透亮、规整,带着点让人踏实的温度。
可看到小王主讲课件的最后一页,他手指停住了。
那里原本写着“技术邮件三原则”,底下还附了个小备注:“中东组回邮慢,是不是我们催太紧?”后来这句被划掉了,字迹歪了一点,像是写完又后悔了。
刘好仃把这页截图保存,顺手调出过去两个月的所有协作记录。一条条翻过去,他发现有些事从没在会上提过——比如三次技术确认卡在同个环节,都是中方交完班,消息发过去,等了一整天才收到“我们会查”的回复。还有一次,质检组连发三条消息追问测试进度,对方只回了个月亮的表情。
他没觉得这表情奇怪,直到现在,把所有“卡点”标出来,连成一条线,才发觉它们都长在一个地方:不是语言问题,也不是流程漏洞,而是——话赶话,但没对上频道。
第二天一早,他在会议室门口贴了张纸条:“九点,闭门会,带笔记本。”
老陈来得最晚,手里捏着半杯凉茶,进门就说:“又总结经验?咱们现在不是挺顺的?”
刘好仃没接话,打开投影,把小王团队和沙特客户的协作时间线放出来。图上标着红点:中方上午九点发邮件,下午五点追一条“请尽快确认”,第二天中午才收到回复。而对方的工作时间,是从下午两点开始,到凌晨一点。
“咱们的‘尽快’,是他们刚起床。”刘好仃指着图说,“咱们的‘马上’,是他们还没打卡。”
老陈嘬了口茶:“那也不能干等啊,活不等人。”
“不是等。”刘好仃切换页面,放出那段语音记录——小李一口气问了三个参数问题,语速快得像报菜名。录音里,对方沉默了十几秒,才说一句“我们会查”。
“他不是不想答。”刘好仃关掉声音,“他是听不懂节奏。咱们习惯一口气把事说完,人家习惯听一句,想一句,再回一句。这不是态度问题,是说话的方式不一样。”
屋里安静了几秒。
老周在本子上划拉了两下,抬头:“那他们为啥从不当面说‘不行’?上次问能不能改包装,他们回‘我们考虑一下’,结果两周没动静,咱们还以为同意了。”
“可能在他们那儿,‘考虑一下’就是‘不太想做’。”小王插了句,“我查过几个旧邮件,类似说法后面都没下文。”
老陈皱眉:“那不就是打太极?咱们按规矩办事,凭啥还得猜他们心思?”
“不是猜心思。”刘好仃翻开实践日志,翻到背面,抽出笔写下三行字:
表达方式
决策习惯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