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协作预期
他把本子转过去:“咱们说‘尽快’,是催进度;他们看到,可能觉得是施压。咱们开会要结果,他们可能觉得,会议是用来讨论的,不是拍板的。咱们周末发消息,觉得是积极主动;他们可能觉得,这是打扰休息。”
老陈盯着那三行字,忽然说了句:“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太急?”
刘好仃没答,只拿红笔把“急”字圈了起来,记在日志第一页顶上。
会议继续。大家开始往那三栏里填例子。
“他们回邮件从来不写‘您好’‘谢谢’,直接说事。”——归入“表达方式”。
“每次开会都说‘再讨论’,但从不给明确时间。”——归入“决策习惯”。
“我们半夜收到回复,但他们从不在非工作时间发消息。”——归入“协作预期”。
越列越多,问题却越来越清楚。没人再说是对方不配合,而是开始琢磨:为什么他们这样?我们这样,他们怎么看?
小王在“协作预期”那栏写完一条,抬头说:“我们觉得随时沟通是积极,他们可能觉得是侵扰。”
刘好仃拿黄笔把这句标亮,贴了张“待深挖”的便签。
散会前,他合上本子,说:“培训解决了‘会不会说’,实践解决了‘敢不敢做’,接下来,得解决‘怎么说对’。”
老陈喝了最后一口茶,把纸杯捏扁:“所以,以后发邮件还得先想三分钟,对方会不会觉得我们凶?”
“不是想三分钟。”刘好仃说,“是学会听对方没说出来的那部分。”
他把U盘拔下来,放进工装口袋,像揣着一块还没成型的玻璃。
下午,他坐在培训室翻协作记录,把那些“月亮表情”“考虑一下”“我们会查”的片段一条条摘出来,按三类归档。刚存进新文件夹,小王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打印好的课件。
“下周的‘十分钟课’,我改了主题。”他说,“不讲邮件了,想讲讲‘怎么等回复’。”
刘好仃抬头:“怎么说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