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资料铺开,第一难题就来了。
“‘我们会查’——这算不算承诺?”老周盯着沙特组的邮件记录,“发了三次,每次都回这句,然后就没下文。”
“‘可能可以’呢?”小王指着越南组的回复,“他们说‘可能可以调整包装’,我们当同意了,结果发货前两天才说不行。”
“还有这个,”老陈翻波兰邮件,“‘我们内部讨论后答复’,结果讨论了八天。咱们要是这么干,早被骂死了。”
问题堆了一桌子,答案却像雾里看花。
刘好仃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叠泛黄的纸。
“厂里十年前跟德国人合作,也有这么一段。”他把老邮件投影出来,“那时候客户投诉我们,说‘中方沟通太生硬’‘缺乏礼貌缓冲’。”
他指着一句:“我们回复‘按合同执行’,客户批注:‘像在下命令’。”
屋里静了几秒。
“那咱们现在,是不是也在给人下命令?”小王低声说。
没人接话,但气氛变了。
下午,刘好仃组织“反向代入”练习。每人挑一条自己发过的催促邮件,换成对方身份,重新写回复。
老陈写完读出来:“贵方已多次催促,我们深感压力,但仍在努力推进。”他念完,自己先笑了:“这哪是回复,这是诉苦。”
“可人家可能真这么想。”小王说,“我们一天三封邮件,换我我也压力大。”
他又试了一版:“感谢您的持续关注,我们正协调资源,预计在48小时内提供详细进展。”念完,抬头问老陈,“这版能接受吗?”
老陈点点头:“听着像有人性了。”
刘好仃把这句存进文档,标上“缓冲语模板001”。
晚上七点,培训室灯还亮着。三组人聚在一起,开始归类。
中东组的关键词是“慢但稳”,决策不快,但一旦确认,极少反悔。常见表达是“我们研究”“需要时间”“请耐心”。团队讨论后一致认为:这不是拖,是文化里的“审慎”。
东南亚组则是“模糊中留余地”。“可能”“尽量”“试试看”不是推脱,而是避免把话说死。一旦说“可以”,就意味着百分百兑现。小王总结:“他们怕的不是做不到,是怕说错话。”
东欧组最特别。他们不反感高效,但反感“单方面高效”。邮件可以快回,但重要决定必须经过内部会议。老陈翻记录发现,波兰组每次说“内部讨论”,后面都附了会议纪要编号。“人家不是不办事,是办事有规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