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控制室的屏幕终于恢复了平稳曲线,温控参数定格在标准区间。小林松开按在键盘上的手指,手心还留着微微的汗意。刘好仃站在他身后,盯着那行绿色的“运行正常”看了三秒,才开口:“刚才那0.2的压力偏差,要是老李不在,谁敢调?”
小林没回头,只轻轻点了点头。阿珍从记录本上抬起眼,笔尖停在“夜班响应延迟”那一栏,没写下去。
没人说话,但会议室的门已经被推开了一半。
三人回到会议室时,白板上还留着“七个半能力缺口”的红字,像一道未愈的划痕。刘好仃走过去,没擦,也没补充,只是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打印纸,贴在正中央。纸上是昨晚整理的系统操作日志汇总,标红的部分清清楚楚:过去六个月,全厂能独立处理核心参数异常的,三人;其中小林处理了78%。
“今天不谈救火,”他说,“谈建渠。”
阿珍把笔盖拧上又拧下:“可渠还没挖,火已经烧到脚边了。夜班没人顶,系统再聪明也没用。”
小林也皱眉:“要不干脆多招几个懂系统的?现在外面不少年轻人会建模、会写代码。”
“急冷会裂,慢退才稳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角落画了个退火炉的简图,“玻璃是这样,人也是。空降的人,技术再好,听不懂‘手感不对’这三个字,也接不住活。”
他顿了顿,笔尖点在图中央:“所以,两条路一起走。技术岗,引进为主,把系统迭代的根扎牢;管理岗和运维岗,培养为主,让懂车间的人慢慢懂系统。双轨并行,不偏不废。”
阿珍抬头:“那培养要多久?”
“不看年头,看动作。”刘好仃调出平板里的录像——还是老李和小周那次协同操作的片段。画面停在小周解释完参数、老李却坚持手动微调两度的瞬间。
“看这儿,”他指着屏幕,“不是谁对谁错,是两个人都听懂了对方在说什么。一个用数据说话,一个用手感判断,最后折中,把活干成了。”
小林若有所思:“所以我们要的不是‘全才’,是能听懂两种话的人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三层圆环。最里面写“工艺手感”,中间是“系统逻辑”,最外圈是“决策平衡”。
“第一环,老师傅的经验得留下来,比如‘炉温高了半度,边缘会发雾’这种话,得变成能教的东西;第二环,技术人员得学会翻译,把‘报警代码037’说成人话;第三环,班组长得敢拍板,知道什么时候信数据,什么时候信手感。”
阿珍拿起笔,在“工艺手感”旁边写下:“能识别常见偏差现象”“能口述调整依据”“能带新人实操”。
小林也跟上,在“系统逻辑”下补充:“能解读报警信息”“能模拟参数变化影响”“能提出系统优化建议”。
刘好仃看着,点头:“每一项都得能练、能考、能传。比如‘解读报警信息’,不能只说‘看懂就行’,得定标准——五分钟内说出代码含义、影响范围、建议动作,才算过关。”
“那‘决策平衡’呢?”阿珍问,“最难量化。”
“那就用场景。”刘好仃翻到另一段录像,是上次试点时一笔紧急插单的调度过程。系统建议调整排产顺序,班组长犹豫后采纳,最终提前两小时交付。
“我们设‘模拟决策训练’。”他说,“给一组真实数据,让学员判断:接不接单?调不调参数?怎么跟前后工序协调?答得出来,算一分;答得有理有据,算两分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