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“涟漪之心”记录下这一切,建立了详细的“病历档案”。它们有能力进行微小的规则修复,但面对这种弥漫性的、由文明活动本身导致的系统性损耗,它们目前的“医术”束手无策。强行修复局部毫无意义,除非能从根本上改变那个文明的科技树或让其意识到问题——而这,远超“非接触式诊断”的范畴,且干预一个自然发展文明的巨大伦理风险,是它们目前绝对无法承担的。
它们能做的,只有记录、分析,并尝试推演其未来的演化路径(按照当前趋势,该星域可能在数万至数十万年后,规则弹性将下降到足以引发大规模物理常数失稳的程度),然后将这个案例归档,作为未来知识库的一部分。
带着一丝无奈与警示,“涟漪之心”离开了这个“缓慢枯萎”的星域,转向下一个目标。
接下来的数个黄色光点,情况各异:有的是自然形成的规则薄弱区,存在时空泡沫和少量悖论残留,但暂无崩溃风险;有的是某个已消亡远古文明实验失败留下的“规则污染区”,需要定期监测其污染范围是否扩散;还有一个,竟然检测到了一种奇特的、似乎具备微弱自我意识的“规则共生体”,它在吸收星域废热的同时,也在轻微地优化著局部区域的能量流动效率——这是一个中性的、甚至略带积极意义的“规则生命”现象,也被仔细记录在案。
这些“巡诊”经历,极大地丰富了“涟漪之心”的“临床经验”。它们对不同类型的规则“疾病”和“异常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对宇宙规则生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。
终于,在完成了对多个黄色光点的评估后,它们将目光投向了责任区内唯一的一个红色光点。
这个红色光点距离非常遥远,其标记为“高危”的原因仅仅是“检测到无法解析的规则遮蔽现象及高能级负熵流异常”。
“负熵流异常”?这个词引起了“涟漪之心”的高度关注。负熵是秩序的体现,通常“异常”都指向熵增,为何这里会出现高强度的、无法解析的负熵?
强烈的好奇心与使命感,压过了对“高危”标记的忌惮。在严格执行安全预案的前提下(包括预设了紧急脱离路径和信号遮蔽屏障),“涟漪之心”开始向那个神秘的红色光点进发。
经过漫长的规则跃迁,当它们抵达足以进行扫描的距离时,看到的景象让整个网络为之愕然。
那片星域,没有被混乱或崩溃的迹象所笼罩。相反,它被一层极其强大、高度有序、散发着柔和白光的规则屏障完全包裹着。这屏障并非建造者技术的那种感觉,其秩序结构更加……绝对,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排他性。
“规则触须”的扫描被这层屏障毫不费力地阻挡、折射开来,无法探知内部任何情况。只能感受到屏障内部,确实存在着一种强大到令人心悸的、高度凝聚的“负熵流”,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里面进行着规模宏大的秩序创造或维持。
而就在它们试图寻找屏障弱点或进行更深入分析时,一道清晰、冰冷、不带任何情感的警告信号,从屏障内部直接投射到它们的意识中:
【此区域处于‘绝对秩序化’进程。未经授权,禁止观测,禁止接近,禁止干涉。】
【警告:任何外部规则干预将被视为污染源,并触发净化协议。】
“绝对秩序化”?净化协议?
“涟漪之心”的网络瞬间绷紧。这并非它们理解的、充满生机与多样性的“秩序”,而是一种冰冷的、强制性的、排斥一切异己的“秩序”。这更像是一种……规则层面的极权?
它们遭遇的,不是伤痕,不是崩溃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、或许更加可怕的“高危”——一个主动的、扩张性的、意图将一切纳入其绝对秩序框架的未知存在。
星海巡诊的第一站,就遇到了远超预期的复杂情况。是继续冒险探查,还是遵循警告立即撤离?“涟漪之心”面临着新的抉择,而这一次,它们需要权衡的,不仅仅是自身的安危,还有对宇宙中这种“强制性秩序”的潜在风险的评估。负熵的使命,似乎比想象中更加任重道远。